29|為什麼人需要刷存在感?沒存在感會死嗎?〈我叫伊格言,這不是我的本名──保羅‧奧斯特《紐約三部曲》〉第三講精華版|伊格言
‧
上一集我們談到《紐約三部曲》的壓卷之作〈禁鎖的房間〉。
天才范修將手稿和自己的妻子託付給好友「我」;作品出版後大獲好評,
然而眾人卻開始懷疑,范修其人根本是「我」所虛構出來的。
於是出版商希望由「我」來執筆范修的傳記,平息爭議。
「我」因此開始探訪范修的生平軌跡。
而在「我」漫長的追索中,在許許多多其他人的呈堂證供裡,范修的面貌卻並非逐漸變得清晰,
反而愈來愈撲朔迷離。「我」如此敘述:
‧
>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,我已經了解了有關范修的所有事情。
不過我所知道的事情,並沒有給我任何幫助,但也跟我原本知道的沒有牴觸。
或者換個角度:也許我所認識的范修,並不是我所要找的范修。
最後,他們的話只是確定一件事,發生的事也可能不會發生。
范修是和善的,范修也可能是兇殘的......
從范修消失的那一刻起,所有的事情都是矛盾的。
‧
伊格言分析:此段敘述,乍看莫名其妙,卻又理所當然──
因為人原本就是複雜的、費解的,
有各種可能互相抵觸的面向;幾乎等同於一本天書。
一個殺人魔也隨時可能善待一名流浪漢。
而如果說一種天書般謎樣的存在竟奪取了你的存在,那麼這種「個體殊異性」的消失確實可能引發恨意。
我們必須承認:人對自己的存在感似乎是有著天生的執迷的。
這也正是「我」之所以想假藉撰寫傳記之名,
偷偷找到范修,並且將之殺掉的原因。
‧
於此,奧斯特的筆鋒終究探向了存在的深淵。
人對「個體殊異性」的渴望,或許也正是人類生命的基本需求之一,是文明之源始,藝術創造之濫觴,對吧?
人之所以想要「創造」,想要「創作藝術品」,
或許也就是因為想要創造自己的獨特性吧?
而唯有透過精巧的小說情節設計,我們才能迂迴潛入人類文明的潛意識,
探詢「人」此一物種眾多存在的可能性。
‧
故事最後,「我」再度收到范修的來信,前往赴約。
雨日陰霾,他來到一棟老公寓,
隔著一道上鎖的門,與門內的范修交談。
「我」一度想強行闖入,但范修聲稱他早已服毒,且持有槍枝,以此嚇阻了「我」。
最後「我」只能遵照范修的指示,將范修藏在門邊的最後手稿帶走。「我」如此形容這份手稿......